浙茶“嫁”黔7年如今带着“礼物”回来了 “扶贫苗”变成了“致富叶”

更新时间:2025-09-18 02:05:21     浏览:

  贵州日报报刊社派驻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原驻村杜高富,与贵州铜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寨镇志强村党支部书记张勇,带着当地种植的“白叶一号”茶叶来到浙江,和来自浙江湖州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的村委委员丁建芳、党员代表宋昌美围坐一堂,回顾“白叶一号”入黔历程,共话一片茶叶带来的山乡巨变,探讨“千万工程”经验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应用。

  2018年,黄杜村20名党员向贵州沿河、普安、雷山等地捐赠了15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帮助贫困地区脱贫。7年间,这些地区村民人均收入从不足4000元涨至1.4万元,茶园面积也达到1050亩,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00万元。

  志强村的变化最具代表性。“眼见着种茶大户年净利润高涨,外出务工的青年都开始回流了。”张勇分享了村里的变化。随着茶园扩大,全镇建起6家茶叶加工厂,还带动运输、包装、餐饮等配套产业发展,昔日“零产业”乡镇变身茶产业基地。去年,全县茶叶产量1.258万吨,产值达13.7亿元。“我们要继续向黄杜村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好我们的‘四在农家·和美乡村。’”

  “现在的黄杜村,白茶经营户已经从2003年的67户增长至现在的385户,经营茶园面积也从5700亩扩大至5万亩。”丁建芳也介绍了黄杜村的新貌,“黄杜村将乘着‘千万工程’的东风,持续讲好‘一片叶子再富八方百姓’的故事,严格执行地理标志产品标准,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茶叶精深加工,重点开发茶文旅综合体,推出采茶、制茶、品茶和文化研学沉浸式体验线路,实现从单一产茶向茶旅融合的新跨越。”

  “当初,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一点力量,帮助西部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没想到那时的一个决定,如今已经结出如此丰硕的成果。”宋昌美分享了捐赠茶苗的初衷。

  “去年,‘白叶一号’基地采摘茶青5.4万斤,加工干茶1.25万斤,总产值达465万元。”杜高富用数据讲述了“白叶一号”从设想到落地生根,为当地人民带来实实在在收益的过程。近年来,屯上村依托“白叶一号”,当地农户增种500亩,扩展茶叶种植面积2000亩,基地累计带动农户逾16万人就业,脱贫户就业超6万人,务工收入达2000余万元,户均增收1.8万元。

  “本次向安吉回赠‘白叶一号’,也是我们的感恩之旅,它不仅是一片叶子的故事,更是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场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茶叶专班主办的贵州“白叶一号”感恩茶暨“两红三绿一抹”品牌推介会上,贵州省代表向安吉回赠了贵州产的“白叶一号”,还向中国茶叶博物馆捐赠了“遵义红”“湄潭翠芽”标准茶样。这一举措既标志着贵州茶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进程取得了重要进展,也体现了浙黔两省茶产业协作的进一步深化。

  这次和“白叶一号”一同“回娘家”的还有“遵义红”“湄潭翠芽”两款产自贵州的标准茶样。

  遵义红的甜醇、普安红的浓爽、都匀毛尖的鲜甜、湄潭翠芽的清雅、雷山银球茶的独特、梵净抹茶的鲜绿……推介会上,贵州相关茶企在中国茶叶博物馆支起茶摊,请与会人员品尝贵州好茶,为贵州“两红三绿一抹”(遵义红、普安红、都匀毛尖、湄潭翠芽、雷山银球茶、梵净抹茶)茶业品牌递出“绿色请柬”。

  “茶产业是富民、生态、文化与健康产业。”中国茶叶学会会长姜仁华表示。在贵州西南部,普安县出产的红茶因带有独特兰花香、粟香而闻名。“我们厂的普安红茶一年产量有2600吨,带动1.8万户,户均收入增至1.8万余元。”贵州普安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易晖棚表示。贵州作为我国茶叶的重要产区,茶产业发展迅速,贵州茶叶的种植面积已达700多万亩,位居全国前列。贵州围绕“两红三绿一抹”,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全国知名“贵”字号农业品牌。贵州茶产业正沿着规模化、品牌化、绿色化、国际化的道路稳步前进。

  在“遵义红”“湄潭翠芽”标准茶样捐赠仪式上,贵州省代表郑重地将精心制作的标准茶样交到中国茶叶博物馆副馆长手中,中国茶叶博物馆回赠了收藏证书。这些茶样不仅代表着贵州茶的品质标准,更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记忆。

  “这是贵州从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迈进的重要时刻。”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包静的致辞中满是感慨。“贵州向中国茶叶博物馆捐赠标准茶样,是贵州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的有力体现。”姜仁华更是动情地表示,这不仅象征着贵州茶产业标准化进程的提速,更是浙黔两地茶文化深度融合的生动见证。